省作协召开首届文学期刊论坛
2018-03-20 16:49:30
江苏作家网讯 3月16日,江苏省作家协会召开首届文学期刊论坛,深入交流媒介融合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文学期刊发展,做好文学编辑工作等问题。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韩松林,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钟山》主编贾梦玮,以及《钟山》、《雨花》、《扬子江诗刊》、《扬子江评论》、《江苏作家》、江苏作家网的主编、副主编和编辑等参加了会议。
韩松林:文学期刊在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功能。本次论坛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办好名刊,如何做一个名编辑。围绕这两点,有几个方面需要明确。第一,要充分认识文学发展的大趋势。第二,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大优势。经过努力,省作协的四大期刊已经占据文坛的优势位置,编辑队伍已经形成基本阵形,有强大的作者队伍支撑。第三,要充分认识确立新目标、开启新要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目标即总体排位稳居全国前列。如何达到新目标?要注意把握几个要点,包括意识形态问题、文学期刊的品味、栏目坚守和栏目创新、装帧与编排、培养组稿能力以及建立与作者和同类期刊的联络台账、推介与传播等。第四,要充分认识编辑的使命,做有志向有追求的文学编辑。我对江苏文学,对江苏文学期刊有信心。
贾梦玮:文学作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无论是作家或是文学编辑,首先要坚持文学本位,把文学作品放在第一位。但优秀的文学作品要让更多人了解和阅读,也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好新媒体。其二是要坚持期刊本位,把期刊发展和期刊品牌要放在首位,保证期刊上刊登的都是优秀作品。我们的杂志应该多关注江苏青年作者,培养青年作家要和刊物的需要相结合。发现优秀的江苏作家,帮助他们创作优秀的作品,这也是刊物的需要。另外,文学刊物要注意处理质量和发行量的关系。强调质量固然没错,一味忽视市场占有率也是有问题的。
朱辉(《雨花》主编):选稿能力、组稿能力、退稿能力、编稿能力、推稿能力对编辑来说十分重要。新编辑在成长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热爱文学编辑这个职业;二、夯实基础,文学作品和文史哲等“杂书”都要去广泛涉猎,不断加强文学素养和文字加工能力;三、关注文学界的现状和动态,关注文学热点和重要文学奖项、排行榜等;四、做好文学资源管理,尤其是作者资源管理;五、提高约稿能力,跟作家建立亲和关系;六、锻炼写作能力。
胡弦(《扬子江诗刊》主编):我既是编辑,也是作者。写诗的年龄比做编辑的年龄还长。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写诗,大概有30年了。做编辑的时间也不短。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觉得至少有十来位编辑值得我铭记于心。何锐、邹静之、梅绍静、张兴权等几位编辑的敬业精神,令我时常自省,思考我的编辑工作做得怎么样。他们树立了一个文学编辑的高标杆。
徐晓华(《扬子江诗刊》副主编):当下,新媒体强势来袭,在提高人们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和及时性的同时,也对传统期刊编辑形成了冲击。但同时,新媒体在运行发展中也有许多缺陷。应对新媒体,我的想法是:一、不自乱阵脚,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在新形势下不忘初心,坚持办刊宗旨,扬长避短;二、寻求创新改革路径,及时利用现代编辑工具,寻求新技术和新媒介的支持;三、做好编辑部内部的优化创新,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何同彬(《钟山》副主编):创新应是文学性创新,一方面不能盲目创新,陷入进化论和趋新骛奇的怪圈;一方面也不得不修正旧的文学观念和编辑思路。要顺应新媒体的形势,也要注意把握创新的尺度。具体来说,一是要坚持期刊定位,与时俱进但不随波逐流;二是要坚持文学本位,更新文学观念;三是要坚持内容为上,树立精品意识;四是要警惕“消费者就是上帝”的观念,要创造和引领读者。
育邦(《雨花》副主编):好的作品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普遍性,即人类共同的普遍性情感与价值观、共有的人性光芒、爱与悲悯;二是独创性,要提供新的洞见、意向和关于世界与人的全新表达;三是准确性,正如埃兹拉·庞德所说,“陈述的基本准确性是写作的唯一道德”。作为文学编辑,应该兼容并蓄,勇于接纳新内容、新方式,做作家的朋友,做新文学的推动者。
夏彬彬(《钟山》编辑):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是传播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升级与整合,顺从行业大势,利用好新型传媒手段,率先实现媒介融合,势必将给从事传统媒体业的我们带来更好的宣传收效。但与此同时,“内容生产者”仍是我们首要的职业身份,发现、刊登当下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提升行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媒介是手段,内容是根本。
贠淑红(《钟山》编辑):文学是社会活动,关注、关心社会问题,是写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个人认为,青年作者也应有这样的意识和胸怀。所以我们与青年作者的沟通不应羞于谈论这些看起来似乎有些大而空的社会问题,这是写作者最为严肃、最为核心的一面,这样的沟通是获益良多的。
向迅(《雨花》编辑):近两三年,省作协着力加强对青年作家的推介力度,出台了许多创新性举措。《雨花》杂志承办的“雨花写作营”就是其中之一。对那些有相当潜力的文学新人,应不拘一格予以推介。《雨花》新开辟了“文学苏军”栏目,但在现有的基础上还可以继续加大力度。要特别珍惜那些在写作上具有先锋气质的新人,给他们提供空间和平台。
顾星环(《扬子江诗刊》编辑):编辑同作者的友谊,同样是基于文学和正常的人情冷暖。不能都冲着约稿的目的去和作家做朋友,时常是先做了朋友,自然能拿到比较好的稿子。文学也是人学,做文学编辑时间渐久之后,尤其会提醒自己不要在人情、人性上“异化”。人与人之间的缘浅缘深本身很重要,甚至也反应着人与人之间、作者与刊物之间的文学趣味是否契合。
方岩(《扬子江评论》编辑):对文学评论和研究刊物来说,如果不关注当下和前沿,可能会面临作者与读者的流失。但是在文学创作仍存在泡沫的情况下,过分投入前沿问题,又很难保证质量。在大形势下,我们作为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刊物的编辑能做什么?第一,要充分利用和应对目前的媒体形势,同时也不能过分依赖;第二,要加强编辑自身的自我修养,坚持阅读和写作。
童欣(《扬子江评论》编辑):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开始产生了对学问的好奇心和紧迫感。大学时候我是那种比较随性的人,因此并没有建立系统的学术体系或者养成学术规范。现在来到编辑部,对专业素养要求非常高,除了多读文学作品,在文艺理论方面更需下一番苦功,只有厘清体系,夯实基础,开阔视野,才能形成观点。
蔡丽娟(《扬子江诗刊》编辑):诗歌活动与刊物发展的结合,保持对位互动;诗歌特点可歌可舞,诗会形式丰富多样;诗人性情敏感细腻、洒脱不羁;这些都是诗歌活动中需要关注的特点。一次研讨、改稿、参观就可能产生灵感火花,通常这类型的活动中,我们会有作业要求;做好活动细节,保持与诗人、评论家的近距离良好交流,活动后期做好跟进,新闻媒体、自媒体平台全面发布。
李祥(《钟山》编辑):我们现在做的主要是:着力改善电子刊物的呈现方式,提升阅读体验;探索在网站上直接加购买链接的方法;尝试制作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聚合性产品。另外,我们还想做一些发掘性工作,从往期杂志中找出新的增长点。而目前面临的问题则有:缺少互联网思维,缺乏专业人才,技术支持不够理想,版权政策需进一步了解。
汪楚红(《钟山》编辑):除了传统的看家本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编辑也应应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转变对行业和工作的认知。社会的发展趋势下,文化的形态会越来越丰富,每一种媒介的发展都会改变原有文化形态,使得接受者越来越多元化,这是不可逆转的,但另一方面,传统文学可以借用这些新的传播手段来找到新的接受者。
何燕婷(《雨花》编辑):一是自我进步意识;二是编辑的责任意识;三是创新意识。编辑说到底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的职业,年轻编辑要做到选稿要准,发稿要严,改稿要细,校稿要精,退稿要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求尽心尽力,无愧无悔。
任一琼(《雨花》编辑):编辑部平时读者来稿繁多,从中能够感受到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对雨花的认可,这也激励了自己更加努力地做好工作。一篇好的作品从被发现、加工到最后出版的过程,对编辑来说也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俞丽云)
上一篇:关于申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的通知
下一篇:最后一页